工程師年齡歧視的真象

大齡工程師面對的技術挑戰,是我最近碰上的一堵高牆,真的等撞上後才知道,並不是那麼容易跨過,且願意去跨過的。

以我為例,我的工程師生涯是隨著 Java 生態系一起成長的,十五年來 Java 生態系的東西我大多有碰過,十年來同時還用了 Scala 生態系的一些東西。但是去年換到一間五歲左右的軟體公司,公司用的技術是 Scala, GRPC, Akka, Slick, Sangria, Json4s, Consul, Envoy, Python, Airflow 等,我就有點適應不良了。

原因是,我本來就有一整套運作良好的軟體架構跟函式庫在我腦袋裡面,這些函式庫經過 Java 生態系十多年來的驗證,大大小小的功能都有支援了,然後 Bug 也在十多年來被清除乾淨,有許多的最佳實例(best practice)可以參考,不用重新摸索,可以很快的變即戰力。

像是 Json4s 完完全全比不上 Jackson-Json 這套函式庫,但是因為這是 Scala 原生的函式庫,所以得到我們團隊的採用。其他更不用說 IoC 的架構,有 Spring 或 Guice 的架框輔著,可以更有效率的使用,但是我的前團隊寧願重新造輪子,用 cake pattern 加上 IoC 的觀念,來把軟體元件串接起來。

我在這個新團隊中,被迫要把熟悉的架構,一個個都抽換掉,重新再摸索一個不同的函式庫,看他怎用不同的手法解決同一個問題。對我來說,既使一個新的函式庫有比舊的函式庫好上 10% 好了,對我個人的總生產力只有增加 1% ,若是扣掉學習的時間,算上機會成本,對我反而是沒有幫助的,同樣的時間,我可以花在學習新的領域上面,擴展我的知識範圍。

在這段時間,我體會到「技術是熟的好」,不管是什麼技術,用上手就好,反正到最後分高下的,大多是對工具的熟悉程度最重要。大多數人是把二十多歲前接觸的世界當常態,然後用一輩子在這個時間凍結的世界內,最佳化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
知識探索的過程

Matt Might用了幾個簡而易瞭的圖片清楚的形容了博士的工作到底是在做什麼。

  • 把人類的所有知識想像是一個大圓
  • 當你小學必業後,你有一些理解
  • 高中之後,你又多學了一些
  • 到了大學,你開始學習專業領域
  • 到了碩士,你又多精深了一些
  • 到了博士班,開始讀論文後,開始達到某個領域的最前線
  • 放大
  • 經過幾年的努力,一直推進
  • 總算,某一天,你有個小突破
  • 這個就叫博士學位
  • 但是別太自滿,從巨觀看來是這樣的

新程式語言

為什麼過去 20 年來,我們有這麼多的新函式庫新語言興起,然後熱門了幾年後,最後大多數公司還是回歸 Java 生態系,為什麼軟體產業要花這麼多的心力,重造輪子,探索不一樣的可能呢?

因為沒有了這些從新造輪子的知識探索過程,人類的科技不會進步,所以軟體業在可見的將來,都會一直發明新的語言,用不同的實作方式,來解決同一樣的問題。

在過去的二十年間,有許多的語言興起,如 PHP、Java、C#、Python、Ruby、Java Script / Node.JS、Typescript、Coffee Script、Groovy、Kotlin、Clojure、Go及 Rust 等語言,各有優劣,有些變成主流語言,有些在風頭過了之後,就漸漸平淡下去。

如果你是軟體行業的新人,你是否該追求新技術,還是要學習穩定好用的技術呢?這影響到了你未來的職場生涯。

像是矽谷的大公司,一定是選用最新最熱門的技術,因為最新最熱門的技術,才能吸引到源源不決的新鮮人加入公司,新鮮人才是公司的未來,需要這些勞動力來推動公司的業務。如果一間公司選用了非熱門技術,那麼使用者的總量少,挑選到一流人材的機會更就少了,而且這有可能變成公司成長的限制,無法找到足夠的人材來推動公司的新業務。

而對於新鮮人來說,選用新興的語言技術,有除了市場需求以外的好處;羅馬不是一天造成,軟體的複雜度也不是一天造成的;我常聽到有人報怨 Spring 太過於複雜,但是對我來說 Spring IoC 是很精巧的,只是因為大環境的改變, Spring IoC 從一開始的使用 XML 來設定,演化到使用自己的 Annotation 來設定,最後是到 Java 標準化的 JSR-330 來使用,對於新進用戶,只需要學習其中的一種就好。

我能夠理解這些,是因為我跟著這個框架一起成長的,理解它在過去因為什麼理由而做出變更,跟什麼歷史遺留做出妥協,為什麼一個功能會設計成這樣。也因此我建議新鮮人,要學習市場上新興熱門的技術。你可以從頭,當一個框架很精巧時,把它的程式碼讀完,當它每一次新增一個功能時,想想,如果是你會怎麼做,為什麼官方會做出這些取捨。

技術是熟的好

但是在追求新技術外,你也要考量到,現在多數的新技術,是設計給大公司用的,除非你要一直幫超大型網路公司上班,你學習的技術往往是過度複雜,甚至是不合用的。

例如現在許多的開源專案,使用 Protocol Buffers & GRPC 來做序列化(Serialization),把記憶體中的狀態寫到磁碟上或透過網路傳送到遠方,但是 PB 的許多設計是為了減少通訊時使用的空間的,像是 PB 會省略掉欄位的名稱,用 index 來取代,在內容上也會用一些方法壓縮空間。這些做法對谷歌來說都是合理的,因為谷哥的資料量太大,如果可以省下百分之一的空間,那麼就可以幫公司省下數千萬數億美金的網路傳輸費用及儲存費用,但是大多數公司不是谷歌不是臉書,你的公司的網路流量連谷歌的萬分之一都不到,不需要去做這些最佳化,而且有修改是無法向前相容的,是要靠人腦去做的調整的,例如把一個欄位從 int 改成 long ,等你的資料有 1TB 時,再來考慮最佳化吧,程式設計師的工資是很貴的。

我是建議大多數人用 json 來做 RPC protocol ,用 json 來做資料庫內的 blob ,用 json 來做 hadoop / big data 的格式, json 最大的好處是好讀,大家可以用人眼就可以讀他的內容,不需要靠其它程式來轉換,而且 json 的支援很廣,不管是什麼大數據框架都支援 json 。我上一份工作,有一部份的時間,因為不同系統吃不同的格式,就花在 json / protobuf / parsec 的資料格式轉換上面。

扯遠了,如果你學習一套運作良好的全棧 full-stack 框架,例如像是 Rails ,花個三年時間把他裡裡外外都摸個透徹,未來要做一個新產品,那麼在技術方面的時程估算,將會較簡單就估算出一個時程表,而且因為你對細節清楚,就更不容易因為細節出包,而影響到專案的時程。

至於對於新鮮人該走那一條路,是要追求新科技,還是摸熟某一套技術,我在下一章會有討論。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