併聘 Acquhire

「併購兼聘用」是矽谷常見的一種新創公司出場的模式。

自從金融風暴之後,投資銀行受到法規限制,需要變商業銀行,不能再像過去一樣,開三十二倍的槓桿來操作資金後,商學院的學生紛紛跑來矽谷掏金,做起企業併購的生意。

我在領英時參與過三次的併購活動,我們內部的「商業拓展」Buesiness Development單位,會去研究我們所在著產業可以細分為那些小市場,每一個市場內,再列出這個市場的競爭廠商,對於每一個新興市場,我們研究他們的潛力,然後制做我們的對策,可以直接參與這個市場競爭,或者併購對手,也可能是持續觀察這個市場的走向。

市場分析報告

為什麼這幾年來,矽谷會越來越傾向於採用併購,而非內部創業呢?以內部創業來說,受到的限制非常多,第一,內部創業的目標市場若是太小,在公司內跟本拿不到檯面上來討論,以微軟來說,一個案子如果沒有兩百人以上的大小,不會在高層會議上被討論到,兩百人就是 C 輪新創公司的大小了,一個案子一開始就要那麼多人參與,那麼不可能走 MVP 最小可行性產品的作法來試探市場。此外,上市公司還有種種的法規限制,影響到開發的速度跟可行性;最後還有內部部門協調的問題,在大公司設計一個產品,一定要走內部的審查流程,這些技術審查跟法規審查的過程非常的沉重,而且在技術上,適合社交網路的技術,並不一定適合用在 B2B 的產品上面,但是因為要走內部創業,只好與這些枷鎖妥協。

也因此,這幾年來矽谷的內部創業,是傾向於讓員工離職自己開業,但是前公司會投資這個新創公司,如果新創公司長大了,那麼大公司會再把他收購進來,而且雙方的領導團隊不會有企業文化的差異,這種做法雖然金額上看似昂貴,但成功機率高多了。

大公司進入一個新產業除了併購外,還可以選擇內部開發產品,但是既使是選擇內部開發,很多時候,大公司會採用「併聘」的方式去組織一個新的團隊。目前矽谷「併聘」的行情是一個工程師一百萬美金的金額,假設一個小公司有 20 個員工,其中有一半是工程師,那併購的金額就是一千萬美金。這樣子看似很昂貴,因為大公司原本就有自己的招聘程序在找人,找 10 個軟體工程師並不需要花一千萬美金,而且這一千萬美金還不算找人進來後的薪水,那為什麼併聘會流行呢?為什麼大公司要併購經營失敗的新創團隊呢?

因為新創團隊失敗有很多種可能,有可能是市場不對,有可能是時機不對,有可能是行銷手法問題,有可能是資金跟不上等等因素,但是如果這一個團隊是有把某一個點子變成實際的產品的能力,那麼,這個團隊就是有價值的。大公司如果內部找一個工程經理,再招十個工程師進來,等到一年之後大家磨合好了,團隊戰力出來時,市場時機可能就已經跑掉了。上市公司最不缺的就是資金,如果能靠資金加速進度,那麼花重金去找一個即戰力的團隊,不是很合理嗎?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