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併購產品整合問題

在我在領英的三年半間,參與了三個併購案,三個案子的產品整合方式,不知道是什麼因素,剛好走上了三條不一樣的道路,可以讓大家比較看看,看那一條是最好的道路。

第一條的道路是我自己的案子,「飛向」的併購案,在領英收購飛向之後,除了收購時的技術審查(Due Diligence)外,我們又花了一個月的時間,通過內部工程團隊跟法務團隊的審查後,打算把原本的產品接上領英的皮,後端則是稍為小改,搬進領英的資料中心後,就直接上線。總共花了六個月的時程就完成,在上線後半年後,有一千個舊企業用戶使用,在一年間增加到兩千個企業用戶,這些企業用戶供獻了兩億美金的營業額,因為我們產品增加了 10% 的客戶留存率,實際上對營業額的貢獻度是一年兩千萬美金。

快樂的故事就到此結束,在我們證明了自己的產品是有用戶的之後,就是要把整個產品,用領英的技術重新寫一遍。這個過程後來花了我們團隊三年的時間,到我離開的一年之後,原本的併購進來的團隊都走光之後,才真正把飛向第一版的程式碼下線。

第二個收購是既飛向之後,收購的「驅動點」,驅動點跟飛向一樣是把程式跑在 AWS 雲端的,同樣也是在換皮之後,六個月內產品上線,然而產品在上市之後反應不佳,我們在繼續維護一年之後,就把人力抽走了。

前面兩個併購案,都算是成功的併購案,領英在併購後,半年就把產品上市,透過領英的行銷能力,快速的測試市場反應,不管最後市場反應如何,這兩個併購案都算是成功的併購案。

第三個收購案「增長」則是比較不幸的例子,在併聘之後,我們並沒有採用「增高」原本的產品,而是修改了產品本身的設計,並且使用領英的技術重新開發,在工程師使用不熟悉的技術下,這個團隊花了十八個月的時間才把產品上線,而在上線前,有一半的工程師已經離開,而帶頭的產品經理也在上線前半年就離開了。一般來說,上線後才是真正的挑戰的開始,產品經理要聽客戶的返應,修改產品的功能,經過幾輪的修修改改,最後才會是一個好用的產品,然而這個新產品在上線前就損失了產品經理,沒有人接手產品的修改,上線後變孤兒,人力也早早被抽走了。

縱觀這三個案子,我的體會是,產品開發的速度是最重要的,如果在收購後,原本的產品可以快速上線,有個正向的反應迴路,客戶反應好,工程團隊就高興,收購進來的工程團隊才不會早早就離開,才不會讓收購進來的產品線變孤兒。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